新闻孕妇效应 | 对新闻最敏感的往往不是记者
摘要:舆论场有个很残酷的说法,叫做“死得不是时候”“死得没有新闻价值”,表达的也是这个道理。比如矿难,一段时间矿难频发,隔几天就发生,人数如果不是太多,很难引发媒体关注。征地引发的冲突,讨薪引发的血案,媒体报道太多,维权者已经懂得怎么借助某种新闻效应让自己的问题得到报道。
合肥火车站“高铁扒门”事件引发舆论围观后,我写了一条微博预测:信不信?接下来会有一系列各种版本的“高铁扒门事件”曝出,倒不是人民群众受这任性女子感染都去扒门,也不是执法不严带来纵容效果,而是潜在新闻借助热点效应扎堆涌现。其实扒门的事也许时有发生,多数没形成大影响大冲突,未成为新闻。这次高铁扒门事件闹大了,媒体和网友接下来都会刻意关注这类事件,形成一段时间的新闻孕妇效应。
果然,很快就好有几个地方都报道了当地火车站的“高铁扒门”事件,好像被合肥那新闻传染了。
“新闻孕妇效应”是我生造的一个概念,是从孕妇效应延伸出来的传播现象,所谓孕妇效应,是指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你怀孕了,走在大街上、逛在商场里、坐在地铁里,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LV。应用到新闻传播中就是,你关注某个热点,会形成趋同和扎堆,媒体也会因为你的这种关注刻意去报道同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扎堆报道。
新闻孕妇效应在日常很普遍,孩子不小心从窗口摔下,好心保安托举救人,“托举哥”成为新闻人物,其他地立会接连出现不同的“托举哥”,广州版托举哥,温州版托举哥,南京版托举哥。媒体报道了让人心酸的“冰花男孩”,各地会相继出现“快递男孩”“卖菜男孩”“背弟女孩”。媒体报道了一起让舆论哗然的冤假错案,各地相继会出现河南版佘祥林案,河北版赵作海案,陕西版聂树斌案。不了解新闻价值规律的人会误以为这些新闻间有一种“时间先后”或“因果机制”关系,产生新闻传染的幻觉,其实多是新闻孕妇效应。
这里涉及到新闻价值的生产机制,郑兴东教授早在《新闻价值相关论》一文中就谈到过,应该突破孤立、静止地思考新闻价值的传统方法,将新闻价值放在变动着的新闻传播系统中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他论证了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传播系统中与其他事实的新闻价值是相关的,表现出扩展、递减、排序的特点。新闻孕妇效应就可以用“新闻价值的扩展特点”来解释:当一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时,与之相关的另一事实也相应具有新闻价值。
“高铁扒门”引发全民关注,成了大新闻,与之类似的事实就有了新闻价值。其实这种事情并不罕见,只不过过去并没有引发大冲突。这一次又有视频,又导致列车晚点,更有“扒门等迟到丈夫”的戏剧情节。再加上这一年来舆论对“违反规则”有诸如讨论,从“八达岭动物园老虎咬人”到“宁波动物园老虎咬死违规游客”,公众对“反规则”现象特别敏感,触动网络吐槽点,于是这事儿就火了。当下很多网站都采取了类似于今日头条的新闻算法,带着热词的新闻很容易上热搜。蹭热点的传播追求下,媒体和舆论会刻意关注类似“高铁扒门”的事件,导致日常潜伏着的、本缺乏新闻价值的“事实”都被“挖掘”出来了。
这也会对受众形成诱导效应,比如有朋友说,那几天坐高铁,都会被朋友调侃,你车上有没有遇到“扒门等老公”的痴情女子?带着“高铁扒门”的新闻框架去审视身边现象,很容易把普通的冲突也当成“高铁扒门”,往新闻热点上靠。甚至会催生一些消费热点的不要脸网红,无中生有地制造“高铁扒门”噱头,借热点火一把。
与新闻孕妇效应相对应的是新闻价值的迅速递减效应,一段时间高铁扒门事件扎堆发生,一周之内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不是说这种事情就没有了,而是热点价值已经被透支了,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烂尾新闻,也是在这样的传播机制中不了了之的。郑兴东教授提到新闻价值扩展的链式效应,延用“链式”这个比喻,有新闻掉链子,就是新闻烂尾了。有长链效应,媒体隔几年后回访当年的“光屁股小男孩”,让新闻又火了一把。有断链,新闻过度扩展到不相关的人身上,比如政治新闻的娱乐化,奥巴马访华,听演讲的红衣女孩火了,焦点完全转移。贪官落马后的报道,全集中到怎么搞女人的情色细节上,对监督权力缺乏应有的制度反思。
很多非新闻从业者,比专业新闻人更有“新闻价值”的敏感。比如访民,深知自己“那点事儿”媒体过去报道得已经太多了,根本提不起媒体报道的兴趣,他们会站在迎合新闻生产的角度去制造新闻价值,创造成为新闻的“价值要素”――比如,赵作海案成大新闻后,类似案情也许会受到鼓励,知道一段时间内靠着案件热度,媒体可能会找类似案件,自己案情正符合“热点需要”。舆论场有个很残酷的说法,叫做“死得不是时候”“死得没有新闻价值”,表达的也是这个道理。比如矿难,一段时间矿难频发,隔几天就发生,人数如果不是太多,很难引发媒体关注。征地引发的冲突,讨薪引发的血案,媒体报道太多,维权者已经懂得怎么借助某种新闻效应让自己的问题得到报道。
河北清苑县东臧村农民郑艳良生病后锯腿求生,他的举动“成功”引来全国媒体关注,虽然失去双腿,但他不用等死了,各界捐款、政府协助,成了他新的依靠。但郑艳良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特别害怕自己的事“降温”,他不是记者,但他懂“新闻价值”的残酷:降温对他意味着,也许只能躺在床上等死。
另外一个群体是营销炒作者和公关,作为新闻价值的收割者和新闻价值的对立面――营销者靠炒作成新闻从而收割流量利益,公关与新闻则是防与攻的关系,利益驱动下,他们似乎对新闻价值也有更深刻的认知,利用各种效应去引起新闻注意或遏制新闻关注。
扫码打赏,鼓励原创
曹林时事评论作品集:《时评写作十讲》、《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拒绝伪正义》,欢迎在天猫“新华文轩”选购,享受多重优惠。读曹林时评,读这个时代!